在新城区建成八月桂花遍地开纪念广场,成为市民娱乐休闲的网红打卡点。 清晨的梅山镇,环卫工人张梅挥动着扫帚,在晨光中为城市“梳妆”。十年寒暑,这位环卫工人用扫帚记录着金寨的成长轨迹:城市道路里程从94.8公里拓展到250.98公里,街坊招呼从生硬的“哎”变为温暖的“大姐”,文明创建的成果,正体现在这些鲜活的细节里。 通过实施EOD项目,金寨县梅山体育广场旁的河道经过整改,两边建起了口袋公园,绿意盎然,焕然一新。 漫步金寨县梅山镇,整洁的街道与葱郁的绿化相映成趣。在郑岭社区,崭新的健身器材旁,几位老人正在紫薇盛开的口袋公园里闲话家常。“过去小区墙面斑驳、管线杂乱,如今不仅有了图书室、活动中心,连垃圾分类站都设计得像个景观小品。”正在参加社区环境整治活动的李奶奶乐呵呵地说道。 “城市更新不仅要改善硬件设施,更要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。”郑岭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合玲介绍道。据了解,金寨县创新社区治理模式,通过建立“文明积分”制度,引导居民从“要我参与”转变为“我要参与”。如今,在社区环境整治现场、在交通文明劝导岗、在垃圾分类投放点,处处可见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,全民共建共享成为老区最温暖的风景线。 思维转变的不仅是居民,城市管理者也在创新服务理念。“现在执法队员都成了夜市常客!”城管局局长陈善文指着红棚夜市笑道。从“追堵赶围”到“划行归市”,金寨创新设立板栗临时销售点、西瓜直销区,用精细化服务留住城市烟火气。这种转变同样体现在交通治理中——165处智能信号灯织就安全网,80%的头盔佩戴率彰显文明自觉。“十年前处理违章要‘斗智斗勇’,现在群众会主动系好安全带。”交警方业君的感慨,道出文明的内生力量。 在史河之畔,老城区金江新城棚户区被建设成为配套设施齐全的回迁安置区。 金寨县在文明城市创建中,始终坚持制度引领、机制创新,将严格规范管理与优化服务供给相结合,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,彰显以人为本的城市品格。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,从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,坚持疏堵结合、刚柔并济,既展现管理力度,又传递城市温度。 漫步史河岸边,垂柳拂过“文明长廊”的展板,一组数据格外醒目:96.8%的污水处理率、100%的垃圾无害化处理、48.1%的城镇化率……这些数字背后,是金寨人用“绣花功夫”编织的幸福图景,更是对“人民城市人民建”的生动诠释。(明靓 宋智强) |